泻血拔罐当前位置: 泻血拔罐
        泻血疗法,是自古以来被全世界验证为一种有效的自然疗法。泻血疗法又叫放血疗法、净血疗法、排瘀疗法、刺血疗法。其根本性区别在于:西方医学多采用的是刀具放血;而中医多采用的是针刺后拔罐放血,且根据针刺部位不同,分为刺脉和刺络两大体系。
        泻血疗法原于经络学、针灸、拔罐。其理论是在向人体各个器官供血末端最易淤塞的51个通道上,系统并针对性泻出体内的寒滞及瘀血,使全身气血畅通,则向全身各器官正常供氧和输送营养,气血顺畅了,各器官就能发挥正常功能,很多相应病痛就会自然消失。经十几年的邻床证实:泻血疗法可调理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。并且操作简单、见效快、治愈率高、治病彻底、不易反弹,且无任何副作用!

 

历史渊源

         泻血疗法在中国古代也称作“刺血疗法。
       【先秦两汉】
        中国古代最早记载刺血治病的文献,为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和《脉法》。
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,古代医家不断总结经验,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铜铁器的出现,针具也从石制向金属制造转变,于是产生了刺血疗法的理论。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《内经》中,有关针刺治疗的条文,几乎半数以上均涉及刺血方法。其内容包括针刺放血的名称、原则、针具、适应症、取穴部位、操作方法及禁忌症等,并探讨了刺血治病的机理。《内经》奠定了传统刺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,并使之成为刺灸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。之后,历代医书(包括非医学典籍)多有记载,不少著名医家也都掌握了刺血的专门技术。据《史记》所载,春秋时代名医扁鹊善用针砭方法,如他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时,用“厉针、砭石,以取三阳五会”;在为齐桓侯治病时,亦提到:“(病)在血脉,针、石之所及也”。汉代名医华佗也有高超的刺血技术,他曾以刺络治愈过红丝疔(相当现代之淋巴管炎)。相传曹操患“头风”之症,其头部穴位针刺放血之后,收到即时止痛之效。
       【晋唐宋】
        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编撰的《针灸甲乙经》一书中,专辟“奇邪血络”一篇,载述了奇邪留滞络脉、刺血络时引起的不同变化等。在各科疾病的取穴治疗部分,也记载了不少刺血内容。唐代,刺血疗法在临床中多有应用。如侍医张文仲、秦鸣鹤,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,使唐高宗的头目眩晕之急症得到迅速缓解,《新唐书·则天武皇后传》曾作详细记述。唐代名医孙思邈还创制了一种刺血敷药法:“凡疗丁肿,皆刺中心至痛,又刺四边拾余下,令血出,去血傅药,药气得入针孔中佳,若不达疮里,疗不得力”(《备急千金要方·卷二十二》),此法,现代尚有应用者。当时由于针具粗糙和解剖知识的缺乏,常造成刺血不当而出血过多的情况。已引起医空们的重视,并提出“烧针篦令赤,熨疮数过,以绝血也”(《备急千金要方·卷六》)。
至宋代,刺血之法受到了中医外科医家的重视,成为外治法的一种。宋代著名医家陈自明,在其所编著的《外科精要》的一书中,记载了针刺放血治疗背疽而获显效的医案:“一男子,年逾五十,患背疽五日,疽肿大痛,赤晕尺余,重如负石。当峻攻,察其脉又不宜,遂先砭赤处出血碗许,肿痛顿退,背重顿去。”
       【金元】
        金元时期,医学争鸣之风兴起,极大地推动了刺血疗法的发展。不少医家在刺血法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建树。刘河间继承了《内经》的旨意,倡导刺血以清热,主张刺肘膝以下特定出血以泻热,如“热无度不可止,刺陷骨穴出血”(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·卷下》)。他还创制了一种八关大刺法,用以泄热;“大烦热,昼夜不息,刺十指间出血,谓之八关大刺”(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·卷下》)。罗天益、朱丹溪则提出刺血以活血通经的观点,认为急症卒暴,重病痼疾多因气血瘀阻所致,泻血则可去瘀活血,通利气机,这也是对《内经》“宛陈则除之”一说的发挥。罗天益曾治一例风痰内作、气机闭阻的病者,用三棱针在头部“约二十余处刺之,其血紫黑,如露珠之状,少顷,头目便觉清利,诸证悉减”(《卫生宝鉴·卷二十二》)。另如一少年,患久痢用涩药取效却导致痛风号叫,朱丹溪诊为恶血留滞经络作痛,除四物汤外,“又刺委中出黑血三合而妥”(《古今医案按》)。金元医家在刺血治病方面的成就,是自《内经》以来的一大发展,也是对前代医家这方面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总结和提高。
       【明清】
        明代著名针灸家杨继洲,汇集前人的经验和家传针术,撰针灸巨著《针灸大成》。书中亦载述了刺血的穴位和用刺血法救治“大风发眉坠落”、“小儿猢狲劳”以及“中风跌倒,卒暴昏沉,痰涎壅滞,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”等症。杨氏认为“病有三因,皆从气血”。“盖针砭所以通血脉,均气血,蠲邪扶正,故曰捷法最奇者哉”,表明了他重视刺血疗法的道理。同时代的名医薛立斋,也善用刺血法治疗丹毒。外科医家申斗垣应用针砭出血治疗疮疖丹瘤诸疾,有丰富的经验。他说:“夫砭石、镵针、刀镰乃决疮毒之器械也。所谓疮毒宜出血,可急去之意,不可延缓,恐毒热变走。……妙在合宜,亦不可过之耳”。
清代,针灸医学日趋衰落,刺血疗法未能得到较大的发展。但是,在一些凶险重症中,常有医家用刺血法而获效的记载。如瘟疫,“热人血室,发黄,身如烟薰,目如金色,口燥而热结,砭刺曲池出恶血,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,使邪毒随恶血出之,极效”(《针灸逢源·卷五瘟疫》)。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一些著名医家亦推崇刺血之法,如当时妇科名家傅青主以针刺眉心出血治疗产后血晕;温病大家叶天士针刺委中出血治咽喉疼痛。尤其是清初医家郭志邃总结了针刺放血急救“痧症”的经验,著有《痧胀玉衡》一书,发展了刺血疗法在急症方面的应用。

       中国的刺血疗法对朝鲜和东南亚也有一定影响。如朝鲜许浚撰写的《东医宝鉴》一书,就有很多关于刺血的内容。
 
        泻血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,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,而取得重要进展的则在近十年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颇有意义的探索。
 
        ⑴对血液成分的影响:研究表明,刺血疗法对感染性疾病的血象有明显的影响,耳穴刺血后可使急性感染儿童的白细胞总数下降,淋巴细胞升高,中性下降。临床还发现,刺血治疗前后的血像变化呈双向调节作用,可使升高的白细胞降低,又可使减低者回升。另外刺血疗法对血液中K+、Na+、Ca++,含量也具有调节作用。证实刺血的退热、消炎及止痛等功能是有某种客观基础的。
 
        ⑵对血管功能的影响:刺血疗法是直接刺破血管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,传统理论一直认为具有行气活血之功。现代研究显示,以皮肤针叩刺大椎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,脑血流图证实刺血确有扩张脑血管、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血管弹性的作用。而对血瘀病人的甲皱微循环观察也发观,刺血改善了微循环障碍,缓解了血管痉挛,促进了血液循环,从而改进了组织缺氧状态,这与中医活血化瘀说颇为吻合。
 
        ⑶对神经肌肉的影响:刺血的作用,主要是通过神经-体液的综合调节而达到的。有以刺金津、玉液出血为主观察中风后遗症患者针刺前后握力的变化,结果证明,刺血对神经、肌肉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。肌电图也显示,刺血疗法可使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异常自发肌电减少或消失。
 
        ⑷对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:不少实验证明,刺血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,激发体内的防御机能,如有人以刺血疗法治疗病毒性疣病,并在刺血前后做了OT和PHA皮试、末梢血淋巴细胞计数、淋巴细胞转化试验、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测定。结果发现,上述各项免疫指标,在治愈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,而且在治疗后一月随访,免疫指标仍然继续增高。
 
      (5)消化功能的影响:刺血对胃肠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明显的调整作用。

北京众道古方中医研究院
电话:010-80826810
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商业街37-39
版权所有:北京众道古方中医研究院
备案号:京ICP备18023685号-1